《西部皮革》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以西

 
来源:西部皮革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一、问题提出

为了让更多的听障儿童能够接受及时的干预,动员家庭参与、发挥家长的教育潜能已成为当下国际康复界的共识。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式的康复将会大大缩短听障儿童康复的时间,提升康复效果。国外研究者指出高水平的家庭参与与听障儿童积极的语言结果直接相关[1]。这就要求我们对听障儿童家长进行专业、扎实、系统化、功能化的培训。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听障儿童家长培训工作并未形成系统完善的体系模式,不同地区的成效参差不齐,因此探索构建系统性、功能性的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成为新时代聋儿康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我国目前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少,现有较为成型的家长培训模式有同步式聋儿家长培训模式、参与式家长培训、学前听障儿童家长CIO培训模式。同步式聋儿家长培训模式[2]由周红省提出,并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和个别培训三部分;郎叶平提出的参与式家长培训模式[3]强调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多向交流,旨在促进家长主动参与机构的培训活动以及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康复的全过程;胡博提出的学前听障儿童家长CIO培训模式[4]则主要从集体培训(Collective training)、个体培训(Individual training)、网上培训(online training)等三个层面展开。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听障儿童家长培训实践中来,如许红[5]的研究中提到了通过MOOC模式开展家长培训工作的应用模式及优势等。总体来讲,听力障碍儿童家长培训在少数地区虽已有了较为体系化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但就大多数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来说,尤其是西部地区,听障儿童家长培训还未形成优化的培训模式系统,亟需探索与革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获取西部某市有关家长培训现状的第一手资料。首先,研究者以康复教师的身份深入到该市家长培训工作最为系统和规范的一所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现场调研,以“局内人”身份获取到该机构日常教学及家长培训的相关信息。其次,质性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法抽取可提供丰富的咨询内容的研究对象,最终共计对该市的3所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下用A、B、C表示)的2名管理者、6名康复教师及13名家长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结束后及时将音频资料转写为文本,并请受访者确认细节的准确性,随后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研究者秉承研究伦理性原则,对涉及研究对象姓名等隐私的地方采取匿名的方式呈现并对敏感内容采取保密处理。研究者对访谈资料的编码采取研究对象身份、研究对象顺序、访谈形式与访谈访日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编码。研究对象角色以英文字母表示,其中G代表管理者,J代表教师,M代表家长母亲,F代表家长父亲;第一位研究对象用A表示,之后以此类推;访谈形式F表示面对面访谈,T表示电话访谈;访谈日期以四位数字表示,例如,GAT0320表示研究对象为管理者A利用电话访谈形式于3月20日的访谈资料。

三、结果描述

(一)基于现场观察获得的信息。

1.公立机构A。A是人工耳蜗项目定点康复机构之一,是西部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所属的听力言语康复专业机构,成立于1989年,是以听觉言语康复研究为中心,集场地、人才、技术、设备于一体的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省级一类听力言语康复机构。中心下设博爱听觉言语康复研究中心(听力门诊)、博爱语言幼儿园(语训部)、聋儿康复社区指导办公室,现有听障儿童约110人。机构A家长培训的方式有:集体培训、个别培训和网络培训。其中集体培训不定期开展,个别培训为亲子个训课、每日沟通,网络培训为家长群互动指导。

在机构A的不定期的家长集体培训中,听障儿童父母因工作或个人教育观念等原因,儿童的祖父母辈参与者比重约占一半,由于文化资本限制,祖父母辈的家长对于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限,儿童康复效果自然不能实现最优化。在亲子个训课中,以康复教师讲授为主,家长未曾深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听懂上,具体的教学实践不能得到专业教师的即时指导和及时纠正。关于每日沟通,指导时间为家长接送孩子上下课前后,教师与家长交流聋儿当天所学内容及完成程度,交代在家训练的注意事项;询问家长孩子在家的日常表现,并给予口头指导。家长群互动指导的方式让家长们能够随时随地咨询家庭康复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但同时也出现少数家长积极活跃,而个别家长却很少参与讨论、长期潜水的二元分化状况。总之A机构家长培训的形式相对多样化,但家长培训的收效有待提高。

2.私立机构B。B是一所专门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专业服务的3A级专业机构,现有听障儿童约20人。B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属于2019年刚创办的康复机构,目前仅有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未涉及听障儿童的家长培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机构听障儿童家长培训工作与听障儿童康复教学工作的不同步。听障儿童家长培训工作在B机构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实质性的实施。

3.私立机构C。C为听力诊断评估、助听器适配、听觉言语康复矫治一体化的民营机构,现有听障儿童约40人。C机构目前仅对家长提供个别化指导,一般是家长前来机构咨询时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机构根据听障儿童年龄差异、失聪时间差异等给予家长建议,如有的重在发声方法的训练,有的则着重指导其沟通技巧或进行心理建设等。C听力机构目前家长培训个别化指导能使家长获得更具针对化的指导内容,但同时,也使得培训耗费的时间更长,师资投入更大。如能辅以家长集体培训和网络培训,将会提高家长培训的效率,优化机构师资调配不足和培训时间过紧等问题。

(二)基于访谈获得的结论。

1.基于机构管理者的访谈结论——“家长培训模式化肯定是必要的”。探索系统化的家长培训一直是我们机构关注的事情,家长培训模式的构建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线,一个是内容线。时间线应包含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手术前、康复前期、康复中后期以及融合初期,不同时间阶段对应相应的家长培训内容。(GAT0320)

家长需要系统化的家长培训模式,我们也需要去学习和探索高效、实用的家长培训内容、方式、体系。(GBT0320)

目前,学校越来越重视家校的沟通联系,并进行家庭康复任务的安排等。然而,许多听障儿童家庭只是被动参与,与学校的教育未能达成同步[6]。在访谈中,康复机构管理者们认为“家长培训模式化是必要的”。但同时也承认,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如何建立长效的家校协同康复体系,促使家校主动协调、同步发展,形成高效而实用的家长培训模式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投入。

2.基于康复教师的访谈结论——“一定要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在开展家长培训过程中认为家庭康复面临四大问题,一是家长教、学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家长情绪不稳定,三是家长与教师和孩子沟通不畅,四是家长积极性不够。(JAT0321)

对于家长来说,知道自己重要,但有时候就是懒得学,懒得做。(JCT0321)

我们把所有家长集中在一起培训,培训完来主动提问的家长肯定孩子康复效果更好,至于不来提问的,你怎么培训都没用,关键是家长的观念和意识是不是到位。(JET0324)

在访谈中,各康复教师也一再强调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家长参与程度、参与积极性既对孩子的康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康复教师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态度产生潜在影响。

3.基于听障儿童家长的访谈结论——“我们迫切需要家长培训”

我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只要能帮到娃儿,能让娃儿开口好好说话的指导就都需要。(MBF1016)

我认为目前我们集中培训缺乏系统性,个别培训缺乏针对性,更多是围绕着课程转,是课程的附属。(MCT0422)

我希望机构和老师能提供给我们更容易掌握的培训内容,能让我们真正学会,真正运用。(FJF0618)

在家长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家长对培训需求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部分文化资本较高的家长对于聋儿康复的需求很明确,也清楚了解本市的家长培训系统的漏洞,如家长C;另一部分家长一方面迫切希望孩子获得康复,另一方面对于听障儿童康复又不了解、无头绪,如家长B、J。

此外,部分家长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为严重,亟需得到相关的心理辅导,希望这也成为家长培训的一部分内容,如家长K。

刚得知这个消息时候我真的快崩溃了,到现在还是感觉压力很大,一方面担心孩子的未来,一方面又没钱为孩子做更好的治疗,很希望得到帮助。(叹气)(MKT0326)

基于此,家长培训工作的开展或可考虑分层次培训,对于文化资本较低下的家长注重教育现代康复理念以及家校合作理念的启发;对于心理弹性较低的家长加强心理辅导和案例建构;整体在培训内容上应特别注重心理辅导环节,在培训方式上可加强开发网络培训的移动微学习应用模式。

四、讨论与建议

(一)待解之困——西部听障儿童家长及康复机构面临的困局。

1.家长因素。经访谈和观察,笔者认为目前听障儿童家长参与培训面临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压力造成的父母参与度低的问题。如A机构的不定期家长集体培训中,参与的家长多数是孩子的祖父母辈。另外,该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集中在主城区,周边区县家长(多为母亲)为了聋儿的语言康复,不得不在机构附近租房,而其另一半则负责维持家庭的经济收入,父母能够同时陪伴在聋儿身边的家庭较少,同时也对聋儿的主要照顾者产生了更大的身心压力。二是家长的心态问题。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他们以及学校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7]。低下阶层的父母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一方面对孩子有过高期望值,而自身聋儿康复知识和技能又不扎实,另一方面对康复机构有过多的依赖心理,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导致机构与家长合作双向产生隔阂,不能形成协同合作。

2.机构因素。对于康复机构来讲,目前在家长培训方面的资源匮乏,导致无法开展真正专业化的家长培训,很难为家长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中,康复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听障儿童的授课本上,没能将家长真正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机构整体没有探索出有效且完善的家长培训策略、形式。

3.现实市情因素。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其听障儿童康复事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西部听障儿童的家长相对东部而言总体上学历偏低,经济负担偏重。家长的普通话大多不够标准、使用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家长占比较多,造成西部听障儿童康复的语言环境欠佳。

(二)“宏”“微”相济——应对西部聋儿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我国地幅辽阔,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听障儿童家长培训工作的开展也呈现出东南沿海发展快,收效高,而中部及西南、西北地区相对落后,家长培训成效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针对西部某市的家长培训工作所呈现出的问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着手解决。从宏观上讲,需要国家、市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从经济上对听障家庭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对贫困、偏远地区听障家庭应给于额外的康复补助;在政策方针上鼓励支持引导听力需要康复中心或相关专家加强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法律上建立健全听障儿童家长培训的相关法律条例,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强制听障儿童家长义务参与家长培训,对听障儿童家长的家庭训练成果实施考核评估。从微观上来看,每一位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听障儿童康复观,积极参与家长培训,掌握家庭康复技能;康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将家长参与教学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注重自然环境下家庭康复的引导,对家长的教学进行及时反馈与纠正;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应摆正家长培训的位置,探索家长培训的适用形式、内容,以及最终探索形成高效、系统化的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针对不同区域的家长本土化特点,各地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应在家长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家长培训,例如,基于西南部地区家长普通话不标准且方言使用者较多的情况,机构在家长培训内容上应强化普通话培训等内容,以期通过家长为听障孩子营造一个发音准确、用语恰当的自然语言环境。

(三)解弦更张——系统化、功能化的听障儿童家长培训体系的构建。根据我国现有的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结合该市听障儿童家长培训现状构建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型图

1.注重培训形式多元化,突出现代移动微学习优势。听障儿童家长培训形式包括集体培训、个体培训以及网络培训等。集体培训的方式有家长培训班、专题讲座、主题教学观摩、家长教学观摩、教学成果展示、亲子课堂、家长开放日等;个体培训的方式有每日交流、亲子同训、定期或不定期家访、送教上门等;网络培训的方式有家校合作微信群、公众号推送等。在未来,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方便、快捷地移动微学习将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模式。听障儿童家长培训也应充分发挥新时代网络教育的优势,创新网络培训的途径和方式,比如录制教学视频、开设云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应具备随时随地可用;视频免费;交互性强;专业内容丰富等特点。国外在此方面已有探索,如2009年英国已将家庭视频培训应用于学校以及小规模评估中的卫生和社会保健领域[8];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部分机构2016年在全州范围内启动远程干预服务,给居住地过远或无法定期见面的听障儿童家庭提供早期干预服务[9]。

2.整合培训内容,精确匹配家长需求。构建科学的家长培训模式,加强对聋儿家长的培训和指导,使家长具备正确的聋儿康复态度,丰富的聋儿康复知识、娴熟的聋儿康复技能是家庭康复与机构康复二者有机整合的关键所在[2]。所以听力障碍儿童家长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三大领域:听障儿童康复相关知识的培训、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技能培训、听障儿童家长心理培训。听障儿童康复相关知识应包含听觉言语的生理解剖结构、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基本原理、聋儿康复中医教结合理念、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包含认知特点、语言发展特点、智力发展特点和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等;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技能培训包含不同年龄段听障儿童听觉、认知、语言、发音、沟通等五个方面的的教学培训;对听障儿童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聋儿康复观是辅助聋儿康复工作的必要一环,家长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不尽相同的,总体来看,在康复前期可能是悲观和失望;康复中期可能因看到效果而过于乐观和心急;在后期融合阶段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和错误归因,因此听障儿童心理辅导应该是一个长期过程,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在内容构建上应强化听障儿童家长心理培训,为听障儿童家长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奠定稳固的生长基础。

3.调整时间安排,保证家长培训内容与进度相辅相成。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的时间安排可分为前期培训、中期培训以及后期培训。家长培训前期应注重家长家庭与康复机构合作理念的启发、听障儿童家长心理的疏导以及家长有关聋儿康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前期多以集体培训为主;家长培训中期则注重个性化指导以及指导策略的实施,针对聋儿个别化的康复情况对于家长的康复技能技巧进行评估;家长后期培训应属于一种高度自主性质的培训,听障儿童家长的后期培训应以优化家长的自我教育能力为重,在聋儿康复过程中每个聋儿都是极具个性化和特殊性的,聋儿所需康复指导时间长,不能时刻依赖康复中心教师、专家学者,而要逐渐形成聋儿家长自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聋儿在语言康复过程中的不同情境下康复教学问题。

4.完善家长培训评估体系,保证听障儿童家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了及时地反馈聋儿康复的有效的信息,调整家庭康复的进程,提高家长实施家庭康复的技能技巧并增强康复的信心,完善家长培训评估体系是家长培训模式的重要分支。听障儿童家长培训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可包括课堂实时教学评估、书面理论知识评估、家长心理测试评估、录音录像评估、访谈、问卷评估等。多元化、系统化、具有时效性的家长培训评估为家长培训工作提供了实质性的、客观的调整依据,是必不可少的反馈机制。

[1]Moeller MP.EarlyInterventionandLanguage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ho Ar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J].Pediatrics,2000(3):43-44.

[2]周红省,徐少妹,黄昭鸣,等.同步式聋儿家长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1):47-49.

[3]郎叶平.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机构“参与式家长培训”初探[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5):74-76.

[4]胡博.学前听障儿童家长CIO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潍坊学院学报,2018(3):108-111.

[5]许红.Mooc模式对听障儿童家长培训的启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4(5):378-380.

[6]刘少敏.基于家校协同康复教育的学前听障儿童“亲子同训”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8(15):54-56.

[7]赖晓云,李莎.移动互联环境下家校合作之家长培训模式研究——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6):112-115.

[8]Luke Curtis ,Corpus and Empowerment[M].New York:Taylor&Francis Group,2015:66-68.

[9]Cole B,Stredler-Brown A,Cohill B,et al.the Development of Statewide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to Implement Telehealth for Part C Service Deliv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lerehabilitation,2016(2):77-82.


文章来源:西部皮革 网址: http://xbpg.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1885.shtml


上一篇: 西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 最忆罗汉寺街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西部皮革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